|
出忠烈祠顺着登山公路上行,不远,左转,就可以看见一个花岗岩小牌坊。上书穿岩诗林四个行草大字,中气十足,酣畅淋漓,是现代书法家王学仲所题。https://www.aiyangedu.com/zfy/yi123546.html更多散文,诗句,欢迎点击进入网站学习了解!
这座香炉峰下的诗林建于1986年,刻下首唐宋以来讴歌南岳的诗词50多首。石奇、字奇、洞奇、诗奇。风景名胜与古老的传说融为一体,可以一观。于是举步登阶,只见乱石林立,无数大小不一的洞穴,洞洞以石板路相连,杂木生于怪石之上,林荫掩映,叹为观止。据《南岳志》载,晋朝道士陈兴明曾在此修炼十八年,遇仙升天,此处又被称为神仙迷宫.
在洞与洞之间穿行,果真有了几分神秘的感觉,能在此处遇仙,并不奇怪,这里就是仙境埃随处可见潇洒自在的书法石刻,品读诗文,欣赏书法,留连石洞,真是快意人生!印象最深的石刻有气象万千、松涛、钟灵敏秀、石浪、三清桥、鱼龙石等,或隶或篆或草或楷或行,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穿岩诗林的旁边有农舍和果园、稻田,溪水流过,好一个世外桃源。据说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军阀赵恒惕的祖籍就在这里,这附近的田地曾经都是他家的财产。赵恒惕(1880~1971),字炎午,衡山白果人。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1916年,被湖南督军谭延闿任命为新编第一师师长。1920年提升为湘军总指挥。1921年进行 湖南立宪自治,奉行拒北阻南的方针,不让国民党军假道湖南北伐。1926年3月12日辞职。 赵在上海隐居11年,闭门学佛诵经。1937年10月返湘,出任省军事议会议长。在这期间,他曾主持修建了南岳忠烈祠、南岳水电站。1946年被选为省参议会议长。1947年任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春去台湾。1952年受聘为台湾当局资历政。1971年11月病死。在穿岩风景区的最尾端便是赵恒惕家的故宅,前面有口小水塘,房后有一山洞,山崖上的泉水从岩石中浸出,直接流到这个大铁锅里。洞前,一群散养的鸡、鸭,显得是何等的幽静。漆黑的洞中内有一小门,这是进入里面的唯一通道。这里依然还有住的人家,只是早换了主人了。站在岩顶上,远处依稀可见云烟深处的祝融峰与紫盖峰顶。
古老的遗迹要数三清桥和石浪台,这是穿岩诗林的精华所在。三清桥三字是可在一块悬崖的巨大石壁之上,字迹清秀,没有现代的浊气,一看就是修道之人所书。南岳自古佛道共存,这里也不例外,古时南岳就有火居道士。火居道士就是指居家修行的道士,火在此意指凡俗生活之意。火居道士可以娶亲蓄子,但是也要持戒奉斋,史载:南岳火居道士属道教正一派,此派渊源甚远,其前身为东汉张陵所创五斗米道及天师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帝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阎皂山、龙虎山、茅山)符篆.自此,正一教诞生,与全真教并称为道教两大宗派。它们一致以三清为至尊天神,而教规却大不一样。全真教派有严格的清规戒律,凡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禁嫁娶,禁杀生,节饮食,少睡眠,为清修派;而正一教派多有家室,不住宫观,组织松懈,戒律不严,为符篆派,多在民间从事降神、驱鬼、超度等活动。南岳因龙虎山近在江西,影响所及,又加上楚人信巫,符篆祈禳之术遂在南岳一般道士和民间不胫而走,应运而兴。此为南岳火居道士的前身渊源及形成。据此可以推断,这三清桥位于玄都观侧的穿岩诗林之中,这一定是道士们认为的至尊天神的遗迹了
在三清桥下就是石浪台.据介绍,这是明末清初僧人破门修行打坐二十余年的地方,因他在此石上题写了石浪二字,故名石浪台.只见乱岩纵横,或立或卧,或倚或侧,白石嶙峋,狂怪狰狞,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白浪翻滚,波涛汹涌。怀素观云而悟狂草之道,破门观石而得狂草三昧。要学破门书法,一定要观石浪才行。更见石浪台地处山腰,三面环山,右有香炉,后有芙蓉、金简、石囷、猫弓,左有雷钵鼓、小雷钵鼓、鹅公寨诸峰,山峦起伏,绵延不断,更有狂草笔意。石浪台下坡巉岩裸露,滔天石浪,逐波渐远,绵绵不绝。
释法智,明末清初人(明万历二十七~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599~1671年),名行诏,字允中,号破门,一号石浪,别号南岳七十二老人、破门和尚,衡山人,原籍江苏维扬。又据李元度所撰《南岳志》载,此人就是明崇祯年间进士包尔庚。字宜壑,号石浪,松江(今上海市西南)人。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来南岳出家,在火场庵结茅而居,名其庵曰石浪,人称破门和尚和法智禅师,后任衡阳雁峰寺住持。居衡山二十余年,以诗文自误,工草书,为清初名书法家之一,与方外石涛、石溪齐名,有三石之称。他和王夫之、大错和尚、罗克生(曾隐居南岳,不愿仕清的一位知识分子,后来当了道士)等人很有交往,和原为明代官吏,与降清的湖广按察副使彭而述,以及广西按察使黄中通等人有诗文往来。其传世作品《石浪破门集》,都是七绝。其诗云:朝衣脱却著僧衣,倚杖柴门送落晖。鸥鸟也知机虑尽,随波来往不曾飞。家住南山西转西,半间茅屋绿阴低。有人问着经行处,五里青松十里溪。诗风恬淡、清丽、悠远、空灵。
旧《南岳志》载: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沈打成一片。《广阳杂记》称:师能诗善书,书法为湖南第一。又云:师临智永千字文,深入晋唐阃奥,绝无近人蹊径,黄愼轩而后,不可多得。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载:破门和尚狂草,高处落墨,远处养势,怀素之嗣响也。南岳芙蓉峰尚留存着其芙蓉峰、观河林六字遗墨石刻。曾为雁峰寺用白话写了一幅长联:上一点,下一点,与我何干,到此处看看,都只为游山玩水;达也好,窘也好,管他做甚,来这边走走,无非是拜佛烧香。黄中通《破门诗跋》称破门居衡山二十年,以诗自娱。更工草圣(书),祝融,紫盖之精灵与蒲团,墨渖打成一片。久不出山,以故人黄中通辈官岭外,芒革奚(草鞋)策杖,渡潇湘,下滩水,于炎荒寥落中共谈咏焉。破门居南岳时,与船山住所临近,二人尝以诗文相往还。王船山(王夫之)《南船漫记》云: 诗僧本不足附曹,桧之末。唐宋之诸名僧,技止此耳,况今日哉!识量止于其域,大无能摄,微无能入也。予所见者僧法智一绝云:一步一花无别意,香来熏透破袈裟。差为蔬笋之雄。 又王船山《病枕忆得》诗中有清顺治三年(丁亥,1646)酬答《石浪庵赠破门》七绝诗云: 潜圣峰西携杖来,龙腥犹带古潭苔。祝融瞒我云千尺,特向吾师索价回。
1932年蒋介石来南岳时,因慕破门书法之名,和夫人宋美龄到石浪庵作过一番凭吊,只见到小小的茅庵几楹,残垣破壁。蒋是一无所得,因为他不懂草书。其实破门的书法要义和秘籍就在这些乱石之中。读懂了乱石,就读懂了破门狂草。那石浪二字,就是禅意,须有缘之人才能悟透。提起草书,我觉得衡山最好的草书石刻,还是要数刻在康龙山收费处大门外悬崖之上的毛泽东的繁体南岳二字,其字大气磅礴,沉着痛快而又率真天然,把南岳的神韵展现无遗。真正大家手笔,独步古今。
据说古代这里曾有四座庵堂,今已不存。2002年又重修一庵,名衡岳寺,是拆除常在庵旧屋重建的。在庵下方数百米处的小山嘴上,破门和尚墓塔。当地人说,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左右均为溪水,坡如船,浮水向南。山坡上的古松,正如船帆高挂。塔后墓碑上的破门和尚骨塔,模糊的字迹,更添一份岁月的沧桑。
值得一提的是诗林上的一块刻有鱼龙石三个篆体大字的巨石,真如一条跃身如海的鱼龙。当云雾弥漫于山下,那该鱼龙就活了起来,站立石背之上,就有沧海擒鲸的豪气。远望诸峰,俯视足下,只见波涛汹涌,这也许就是石浪的来历吧。如果有笔墨,恨不能在石壁上奋笔疾书,飞龙走蛇,一抒心中豪气。 |
|